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8-10-23 09:17:19
服务特色
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大型热力发电、新能源利用中的能效提升及过程强化,着重在多相流与传热传质方面开展高水平研究。在火力发电低品位能源利用及节能、高温太阳能吸热及热化学、先进动力循环(有机朗肯循环及跨临界CO2发电循环)、先进换热设备及高热流密度设备冷却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实验室在多相流动与传热传质、及微纳米尺度传热两个方向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围绕火力发电系统、工业余热利用、太阳能利用等国家需求,在以上两个优势方向上进一步延伸,融合材料科学、化学科学中的原理与方法,对材料热流体属性进行表征,构建多尺度系统,解决节能及新能源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科研队伍和骨干专家
实验室共有研究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40余人。实验室主任徐进良教授是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合作英文专著2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80余篇,SCI他引2500余次,2016年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主持召开2014年国际传热研讨会,担任微流体系列国际会议、传热及能源利用国际会议共同主席4次,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0余次。获得6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
科研成果
实验室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基金委重点基金、科委阶梯计划、基金委地方联合基金等项目。近年来,程永攀教授获得玛丽居里计划、实验室陈宏霞副教授、苗政副教授,孙亚松讲师获得基金委资助到国外学术交流。实验室特别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始创新及解决工程实际的技术问题,在大型热力发电、新能源利用中的能效提升及过程强化,多相流与传热传质领域获得高水平成果,徐进良教授为2016年度高被引科学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家奖一项,发表一系列高水平期刊论文。实验室在高热流密度电子冷却器、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方面研究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正在研发大型换热设备流型协同原理及技术,进行换热设备减阻、强化传热、减小污垢热阻的系统性原始创新及技术开发。开辟高温太阳能相界面捕获原创性研究。这些研究按照多尺度相界面科学问题关联在一起,构成研究方向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