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7-08-24 16:06:42

服务特色

实验室从能源-环境-经济综合系统的角度,把能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多重要素集成在一个综合框架内,进行从解构到整合、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整体的研究,从而探索能源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律,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进而实现:

1)全方位辨识区域能源系统的特征,建立不确定性理论方法体系,在不确定性、多目标性、非线性、动态性、互动性、多时空尺度条件下,创新性地开发不同形式能源的优化配置方法;

2)深层次探索多尺度能源系统各功能子系统的运行机制与调控机理,针对我国多尺度的能源系统,建立灵活、强健、创新的决策方法体系,并分析不同尺度区域能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3)从全新角度研究能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互动过程,从大视野的角度分析各种能源问题的产生机制及其与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的互动、耦合规律,从系统整体上识别能源活动的排污、排碳控制过程及其环境、经济效应和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带来的风险水平;

4)以发展的观点探求能源问题产生-发展-演替的规律,开发针对能源系统风险预测预警与管理的方法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

5)在我国多个尺度(包括区域、城市及社区等大中小尺度)的能源系统开展应用研究,建立一系列能源研究方法实证体系。最终,逐步形成具有独创性的能源系统复杂性辨识理论方法体系,能源活动机理模拟方法体系,多尺度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模型,能源与环境系统的互动、耦合方法与技术体系,能源系统风险预测预警及管理方法体系,以及能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对我国能源的稳定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降低威胁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潜在风险,促进国家的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科研队伍和骨干专家

 实验室目前拥有以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学者、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以28 名杰出中青年学者为骨干力量的学术队伍;实验室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陆续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北京市等多个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城市生命体能源代谢系统研究与案例应用”学科建设项目。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打破学校界限和学科壁垒,整合和组织相关学科优势力量;瞄准能源环境优化等国家中长期规划的优先领域,针对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凝练出一批具有前沿水平的学科方向,组建起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区域能源系统优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精干科研教学队伍;同时注重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水平科研工作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使其能够抓住学科前沿、洞察国际最新理论发现、熟练先进仪器设备的研究手段,汇聚起一支高水准的创新学术研究梯队。截至目前,从实验室已经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一部分优秀毕业生业已成为科研平台固定科研人员,并将快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科研成果 

实验室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陆续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北京市等多个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城市生命体能源代谢系统研究与案例应用”学科建设项目。近五年期间实验室发表论文共发表能源与环境领域论文622篇,其中英文SCI304篇,核心期刊318篇;授权发明专利:116件,软件著作权:32件;起草国标/部标/行标:4项;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获得国家纵向课题20项资助;其中“面向流域系统的风险分析与水电优化调控理论研究”获2011 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基于3E 系统优化的中国能源模型体系设计开发及应用研究”获2015 年度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梯级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关键技术及汉江流域应用”获2016 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